1月23日-29日,蓝信封秘书处全职工作团队进行了2015-2016年度Q2工作答辩,同时在三轮答辩论证中完成2016年度规划(8月份为项目年开端,11月到次年1月为第二个工作季度Q2),这里节选部分答辩意见及回应。
项目:给孩子提供更多视角
答辩人:陈欢(欢欢)
岗 位:书信项目专员
对于校区项目组是直接放权还是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校区的自主性比较高,暂时没有统一管理,而且很多制度化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在9月做了项目手册,希望把工作进行得规范一些,但各个项目组在项目手册之外做了很多创新,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像豆西9月说的,少即是多,秘书处管理得少可以增加校区团队的活力,让他们有自己的品牌。
学校和家长在书信项目配合中的作用?
因六月毕节留守儿童事件,九月份政府就有红头文件发下来,实际上政府也是很关注学校的,项目学校的老师也一直要我们的数据去做工作汇报。关于家长会,我们是希望家长更多的参与,毕竟大使对于孩子的支持只是陪伴作用,家长是监护人和父母,我们有时给孩子做了十分的工作,效果很弱,但可能给家长做一分的工作,效果就有十分。
拓校区的计划是基于怎样考虑?
拓华工和广美是考虑到增加工科视角和艺术视角,提高大使综合素质,给孩子接触和感受更多的可能。而暨大同原有的华师石牌、华农校区等可以形成一个区域集群效应,中大南校是我们的大本营。
传播:信字出头
答辩人:黄恬恬(拌豆西)
岗 位:品牌设计与传播
留守儿童主题展能否更多转向线上传播?
其实图片展有PDF的,但目前只有在合作伙伴索要的时候会提供完整版的PDF链接。因为考虑到图片展的观看是有板块逻辑的,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看,同时受质感、空间、光线、互动综合影响,如果不舍弃掉这些体验并把展览碎片化处理,就不适合做线上传播。产品呈现和设计稿之间还是有差别,且线上读者较多会接受碎片化的东西,不太可能从头到尾读完,所以如果要做线上传播,最好是先把它碎片化输出,这是我接下来的方向。
能解释下媒体监督吗?
我们关注每一条有关留守儿童的信息,如果新闻本身、或搜索得到的结果对留守儿童群体不利,就应通过合适渠道表达观点,告诉他们这样报道失实之类。这种做法也不叫辟谣,因我们相信媒体也是为了帮助更多孩子,只是需要和一线有更多互动,得到更多角度的理解。
为什么要协助大使和队员建立个人品牌?
在给大使做通信培训的时候,我当时就想,不是要教大使给孩子们写怎样的信件教会他们什么,而是,首先做好自己、审视自己——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我期望自己是怎样的人。比如我希望自己是个专业主义、谦逊、追求极致的人,或者是一个温柔、幽默、阳光灿烂的人,当我是这样的人,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这不是因为想去改变什么而写出来的,而是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战略:回到写信本身
答辩人:周文华(过客)
岗 位:总干事
关于蓝信封2016年的战略,是不是还是主要以书信项目和研究为主要?
方向主要还是写信和传播,研究只是中途不断去配合。
愿景是让留守儿童拥有平等的亲情享受权,蓝信封是会影响到他们的父母、家庭吗?
是的,现在我们的各种介入最终都是会撤出的,最终我们是希望留守儿童能拥有和父母正常相处、沟通的渠道,比如说孩子能够到城市里上学、父母能够回到乡村里工作,这是对现有环境的思考,当然这是愿景,可能实现不了,但作为一个NGO需要有这种指向。
专家意见
杨丽君教授:可否书信配合更多其他方式,如果孩子今天很需要帮助,信却还在路上,就过了感受期,这样的交流难以走到其心里。特别需要一个应急通道,很多情绪过了今天就没有了,关键时候得及时回应。关于传播,如果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宣传的时候也要积极主动和研究机构、智库挂钩,他们有专业的研究报告。只有改变大环境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我希望你们这个机构五十年之后没得可做,没有孩子缺少陪伴和倾诉渠道,这是最好的结果。
王鸥副教授:跟班主任取得合作蛮好的,但有一定难度。跟孩子写信是属于沟通机制,但介入就是干预机制了,有想象不到的风险。通信大使是孩子唯一相信的人,但如果大使把通信的信息反馈给老师父母,孩子反而会丧失信心,且老师和父母的处理方式是我们不能估量的,所以选点的时候,哪些老师是我们可以信任的,这设计很多社工伦理问题,还是得好好考察,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郭巍青教授:我觉得项目设计复杂了一些,如果我来想,就聚焦于我相信让人重新拿起笔来写信本身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写得好写得坏不重要,就像老年人练书法,也不会因此治疗了心脏病,但静下心来是对自身状态的调整,而且写的过程还能够得到通信大使的积极回应。把书信本身作为核心去展开,而不是讨论怎么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信件只是把问题带出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蓝信封所擅长的。留守儿童恰好在互联网之外,恰好能够从手写信获益。这个基础逻辑和目标需要好好理清。
朱健刚教授:你们可以把写信这一件简单的事做大,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我是普通人听你们这次战略展示,会觉得内容太杂,这是战略规划消极的一面。有值得肯定的,你们的战略能力很强,执行之后肯定很精彩,而且你们传播工作也做得很好。但是其实更应该关注孩子有没有变化,这比青年成长更重要。
曲栋主任:蓝信封花了很多精力论证了写信是有用的,所以写信就你们的核心产品。其实可以算出你们用多少资源的服务能影响多少人,改变有多少,能解决多少社会问题。应该是“我有一个好东西-我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的思路,同时目前只有写信一个产品,应开发或联合其他产品,去合力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后一点是写信与互联网可以怎么配合,怎样让青年人更好的参与。现在慈善不止看价值,也要看改变。
胡小军博士:目前的筹款太散,应该发展一些战略伙伴,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会支持你的。文华的展示很有逻辑,很会分析,公益圈缺少这样的思维,可以做成课程授课,或者可以写成一个案例研究,作为经典案例推出去,这个时候传播和筹款都跟上。
项目即探索,在书信项目的基础上,蓝信封全职团队在过去两年历经口述史夏令营、进入工厂及流动人口社区、乡村驻校社工等项目尝试,最终回归书信本身。
专业化和职业化,书信这种传统的手法,在互联网浪潮中可以怎样迭代;蓝信封项目组,在学院派和行动派之间可以有怎样的平衡;而全职团队,如何在情怀之外,更强调职业化和专业化。
2016年,蓝信封书信项目走到了第八年,该沉淀的已沉淀下来,该探索的仍在路上。在这个节点,我们有幸得到各位理事、老师、公益前辈的提点,带上这些记录继续笃行。三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再回看。
———————
答辩参与人员
理事会:阳明慧、曹尹南
特邀专家:杨丽君教授、王鸥副教授、郭巍青教授、朱健刚教授、曲栋主任、胡小军博士
旁听人员:郑心竹、廖小涵、陈嘉怡、黄捷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