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本周五(2013.3.15) 晚七点 地点:中大南校里面蓝信封办公室
主题:请环卫工人吃饭那些事儿
分享今年寒假,啊K豆西等人针对环卫工人这一群体,做的包括另类调研报告、请吃饭一些列行动,意在改变环卫工人的工资现状。此次行动算是指向性更强的倡导了吧?
从珠海回来的啊K,会给我们说说她的经历,动机,以及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周二下午啊K表示,打算和梗叔商量做长期的行动。这又算是持续性更强的行动了吧?
从帮忙买火车票,到请环卫工吃饭,指向性和持续性都更强,青年人的行动在进步进步进步,我们就在他们身边,带着对自身的、对蓝信封自身项目的、对社会的纠结,一起来看看大家行动的将走向何方?
分享嘉宾:梗叔
主持人:蚊子(15915747948)
参与者:梗叔,红梅,小庐,祥子,记者高丽,来自广大的三位学生小黑等,手牵手的NGO威,小岸,水颜,豆西,啊K,志韬,秋水,小样,蚊子。
记录:
首先啊K、志韬、梗叔介绍了请环卫工人吃饭的行动思路,工人先站出来 —报道— 基层主管单位迫于压力作出承诺—宣传办的人出面平息—民间力量介入?不方便?—分析—1、拨款不足?2、下层分配问题?—后来想到了—层面:公众倡导?于是就想到邀人大代表及各界人士请环卫工人吃顿年饭。给社会外界一个和环卫工对话的机会,了解彼此的状况。
倡导公众,这就是社会力&政府力&经济力中的社会力了吧。这次行动原来是这么产生的。行动一开始是这么冒出来的,但从外介入的力量,是否真的能达到它的本意?这件事情涉及了多个阶级,多个系统,包括群众对罢工,对请吃饭这件事情怎么想,舆论是如何,它能带来的效果一时也看不出来,该如何评价者一事情呢?不知道怎么总结前段的利弊,很难往前走吧。
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一下这次行动涉及的人们吧。向阳花是扎根社区,服务工人群体的NGO,有比较强大的工人基础,向阳花的红梅姐帮忙找到了被写请饭的工人,并在前期对他们做了对话训练,并拜访了工联的老主席作为一定程度的保险,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工人们才算穿上盔甲。大学生力量-NGO-环卫工人。这一层算是连接好了,但其他层面呢?真正的环卫公司?城管委?环卫行业协会?群众舆论?有关人士只是有关人士,力量太少,也会受到一些利益的限制,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你真的要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要先了解那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吗?我们了解到,和工人权益相关的机构有政府、承包公司、工人主体,中介机构为城管委、环卫行业协会,但力量都向政府、企业一边倾斜,因为手中掌握资源的问题,中介机构具有一定倾向性,环卫工人因为需要维生,承包公司需要劳动力,构成了双方的供需关系,但供需严重失衡,环卫工人似乎供过于求?
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要透过层层人群,从工友,到为维护工友权益的NGO,到社工机构(这里面也包括了更专业的学者),到企业,到政府机构。是不是要明确了这里面的相互作用,才能很好地开展行动?如果不行动,只是认识,用温和的方式去促使改变,温和地发声,温和地从事公益兼职,用自己的专业帮帮维权,用自己的投票权为正确的事物投上一票,这样的过程会渐渐推动公民社会的吧?
种子姐表示公民社会应该是温和地推动的,最好不要造成太大的损失。所以,温和的方式也不错。志韬表示,怎么让那大部分平时都不太知道公民社会概念的人们受到影响呢?他们少有探讨、分享的习惯,一起做的事情多于此无关,怎么能相互影响,努力做得更好呢?我们所知道的是,很多人都在努力影响更多人,报纸在做着公益的传播,还有一个个公共空间……
但这是逃避问题吗?做激烈的事情(例如倡导)有风险,做不激烈的事情(例如缓慢的推进教育)也有风险,那就是不及时改变的风险!瞬间紧张起来了,仿佛我们每一分钟呼吸的都是局部安乐的空气,而危险一直在身边,还打算侵吞未来。
行动者站出来了。在困惑捉急的时候,很幸运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行动者能站出来,原来还有别的可能性。对公民社会现实持悲观态度的祥子,用一次又一次行动尝试着带来一些改变,我们看着他去乌坎,建合唱团,申请信息公开,进工厂,放鸽子,世界这么奇怪,世界这么想改变,而他不想被改变,于是他就努力去改变世界。祥子对于一个问题会思考的很深刻,有供需,就有消费者运动,或者针对政府。这样的行动,它的针对性很强,而且常常发生在事情发生之前,相比于补救,这降低了风险成本。相比于安心生活却带着困惑、无奈和妥协,他选择不轻易妥协,相比于乐观地相信会好起来的,他觉得事情没那么好。
末了,我问啊K, 你觉得这次行动,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她说,第一,经过红梅姐他们机构的引导,工人们初步有了公民意识,这在以前是基本没有的;第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引起了社会人士对环卫工人这个群体的关注,哪怕只是以后常常关心他们;第三,他们真的涨工资了,社会的压力迫使政府作出了改变。
写一篇文章,我带了多少个问号,有多少怀疑的成分,却忘记传播正能量了。
我们看到了可以做的事情:
1. 认知的障碍使我们离“真正正确的行动”永远有着距离,但是在这困惑的时候,适当想想,开始做一些事情,经过思考的慎重的行动;
2. 或者至少改变自己的习惯;
3. 了解最好能涉及到更多相关方,而行动做个倡导公众,萌发意识的事情,貌似是不错的。
生活中总是充满矛盾,想做好事也会怕办成坏事,但更好的可能性也在那里,就看你怎么判断怎么选。马哲不也说,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啊。生活中处处都有问题,面对社会问题,从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需要仔细观察仔细思考。行动者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而我们若参与其中,更是使这个过程融化到个人生活当中,思考又成长着。
别的话:
可是为什么要去做这些行动呢?我个人觉得,这是切合我们价值观的东西。有一种说法,人深层次的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则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追求真善美的行为,包含了一种美德在其中。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美好的行为,高尚的行为”是因为它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而被选择。所以,“幸福的生活可以说就是合乎德行的生活”、“合乎本己德行的现实活动就是完满的幸福了。”根据崔卫平教授的说法,“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为幸福所设定的道德内涵越来越宽–从神性的思辨转向了人性和世俗生活内容,从避世的个人修行转向与绝大多数人有关的社会整体幸福的考虑,从心灵的静默观察转向对人间事务的积极投入。然而,尽管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幸福所包含的道德眼光和要求不一样,在将道德视为与幸福同源、美德本身给人带来快乐、以及把当时人们所能收获的最好精神成果赋予幸福方面,完全是贯穿始终的。”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思考这些带着强烈社会责任性质的问题。
而且在这里一直都有你表达的机会,我爱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