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本周五(2013.5.10) 晚七点
地点:中大南校边蓝信封办公室
主题:小南和大家分享在灾区那些人和事
分享者:蓝天救援队队员、蓝信封老队员小南
参加人员:小诺、小佛、meeting、lingling、雯雯、小岸、罗诗颖、豆西、七仔、小万等
记录者:芒果
雅安地震,在这六天里,南哥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今天小南跟我们聊了雅安的人和事,聊到了志愿者群体,聊到了新闻的真实性,聊到了经历过的体验。
4月20日,芦山地震。由南哥向蓝天救援队报备开始,到从芦山县绕道到宝兴县开展排查搜救、发放物资,再到26日撤退,南哥在这六天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年龄平均为40岁的队友、送花的小女孩、没带装备的记者、来自各个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受伤的78岁老人以及武警和媒体。
志愿者群体中,南哥提到了印象深刻的几个志愿者。
1.自愿开车载着南哥进入灾区的成都司机,戏剧性的是,这名司机的技术不咋地却要载着志愿者路过宝兴快要塌方的山路,面对山顶滚下的碎石,至少在乘他的车进灾区的过程中是惊心动魄的。
2.排查搜救的途中,南哥遇到了当地的一名自愿者,在地震中他其中一个眼睛被飞石砸伤,家里受灾严重却坚持出来为救援队服务,作为灾民的一份子,他却拒绝接受救援队的捐赠。
3.最让人意外的应该是志愿者小仓,原来小仓曾经管过小姐,做过皮条客,但他参与救援的行动却处处体现了他的真诚的。
来自各个地区的志愿者,他们每个人在现实中的角色职业也许完全不一样,但在救灾的过程中他们有同样的想法和希冀,却能忘我的工作,处于自身职业岗位的他们以及站在救灾前线的他们,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面对地震,也许每个人都想做出点什么,由此,灾区出现了不少毫无准备却奋勇而来的志愿者和媒体记者。有人认为志愿者是出于好心,不应该责怪,也有人认为记者是在为灾区进行信息沟通,但这些记者和志愿者为灾区带来负担是事实。媒体在救灾的过程中为灾区进行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在误导大众。78岁老人在地震中撞伤了肋骨,广州蓝天救援队抬其下山的这一事实竟有N个版本,许多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夸大老人的病情,通过渲染灾区的恶劣来体现官方救灾的决心。
要怎么做才能整合民间资源又不会为灾区带来混乱?
在对待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问题上,南哥认为中国的救灾的三股力量——武警消防、民间救援队、报备的社会力量均应由统一平台安排调配,媒体对自身的定位也应该是灾后重建的跟进而非救灾期间的信息沟通。
最后的最后,我们谈到了为什么去选择去救灾?体验,体验与日常生活不一样逻辑,不仅是对灾区人和事的体验,而且是对不同状态下的环境的一种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相处,那么你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以灾后的成都来说,既是在地理位置上成都距离灾区很近,但和平安逸的生活状态造成的反差却会让人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虽然很近,但也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