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南校的队员和大使们在河源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夏令营。
每个个体都发生了不同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奇妙的经历,让这群青年人悄然成长,在过程中不断反观觉察自身。
我们在探讨,留守儿童究竟是什么样子,夏令营的意义在哪里,而陪伴,又是什么?有的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看到自己在不断接近真相,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不是没有故事的志愿者~9.8晚的公共空间,蓝信封中大南校的夏令营分享会在蓝信封办公室进行,以下是记录。
时间:2013年9月8日晚七点到十点
地点:中大南校蓝信封办公室
协作者:晓燕
记录者:西瓜
参与者:水颜,蚊子,七仔,小样,水立方,大明,YB,西瓜,霖活,潇洋,盼盼,小玉,大黑,33,豆西,熊仔,晓燕,小华
二、内容
在晓燕播放一个视频引入后,熊仔对夏令营进行了介绍,包括简单说明办夏令营的原因和介绍夏令营从筹备到举办的过程。
我们先谈了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认识。之前晓燕会想象留守儿童是很依赖我们的一个群体,是那种看到我们会傻傻地笑的孩子,但实际夏令营接触后会发现他们其实和自己初一时差不多,他们会跟我们讲述自己心里的感受,也会有赖床,爱挑食的毛病,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感受。
在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留守儿童时,写上白板的词有“表里不一”(孩子表面上在夏令营表现得很开心,实际上平时会有很多烦恼)、真实、比同龄人成熟、敏感、迷茫、孤独。小玉根据自己的经历觉得,留守儿童也是有想法、有创意、好奇心强的孩子,只是他们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蓝信封这个组织对他们的陪伴可以给他们一些引导,也会对他们好奇心的满足和想象力的培养很有好处。水立方认为,我们有时可能会给留守儿童贴上一些标签,用这些标签来代表他们,但它们其实不只是会出现在留守儿童身上。我们需要思考给留守儿童标注上的一些东西是不是他们的。相比留守儿童,有爸爸妈妈陪伴的孩子可能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接受到一种好的教育,形成更好的观念,这就是他们的一点小差别。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将留守儿童标签化,我们只是想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从而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最初的问题,想想孩子们真正的需求。孩子们在度过夏令营后回家还是需要面对家里的矛盾,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些帮助。在之前晓燕也存在着觉得打电话给父母没什么可讲的问题,她不会打电话给爸妈,经常是爸妈自己打电话给她然后问一句聊一句,她也不知道要多分享一些东西,当时也没人给她一些引导。到了大学后她才开始明白父母其实也很想知道自己的情况,她也可以主动和父母分享。所以,引导好孩子让孩子知道怎样与父母沟通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孩子的一个需求。
小样觉得,对于孩子的生活状况,我们其实并不能改变些什么,但做一些事来帮他们实现愿望就已经是最美好的事情了。之前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没有关系,刚开始做项目地时小样也都是凭着感觉去做的。探讨这个问题其实往往是难以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的。小玉也觉得,自我实现过程中不必太介意具体需求,需求是一个整体我们很难将其一条条列出,我们需要的是用心去感受。
夏令营的几天是晓燕感觉最快乐的时光,但当被问到夏令营的意义是什么时她却很难给出一个答案。她在一次回访时听到一个孩子说很想念夏令营最初的时光,所以她想办个夏令营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度过夏令营这一个星期的时间。谈到夏令营的意义,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七仔觉得夏令营就是抛开一切困难去玩的。33说,夏令营让她发现了上大学后下降的集体感,在那里有种被当作老师崇拜的感觉。她用“梦境”来形容夏令营,梦境源于生活,又脱离生活,它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对孩子来说,平时他们可能有很多烦恼,但他们在夏令营封闭的环境里就不必考虑那么多了。在特定环境里他们会呈现出某种和平时不一样的性格。但这个梦境终究会结束,他们会回到原先的那种状态,回不到夏令营中的状态。夏令营会也存在性价比不高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夏令营没有收获,而是说每次去的孩子总数不多,而且夏令营更多是带给第一次去的人一种好的体验,第二次去的人不会有第一次的感受。所以通过夏令营受益的孩子也不多。在33看来,夏令营最好是让两个有经验的队员带几个新队员和志愿者给一群崭新的孩子举办。另外,对于告别这个问题,最好是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会走的,属于过客,最好还是不要留联系方式。因为留了联系方式后我们可能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与孩子联系,当孩子再联系你时可能就会发现哥哥姐姐与夏令营给他们留下的形象是不同的,这样就可能会影响到那个梦境。、
不留联系方式可能就代表着梦境是永远不会回来的,留了联系方式就可能会让孩子从梦境坠入凡尘。谈到告别小样再次说到了项目地之旅。他会去挑战传统,打破大使与孩子不能相见的传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自己做这件事,他觉得相见会让大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爆发式的增长。项目地之旅可以让孩子与大使之间的关系延续下去,所以大家之间并不存在告别,大使或队员就像孩子的远房亲戚,有时间就会去看看他,这给孩子留下的是一种期待。当然,孩子们也会有和父母的告别,如果我们处理好和孩子之间的告别也会让孩子知道如何去与父母相处。
小样可以信心满满,但对于我们一些人来说可能经常会出现无力感。于自己而言,我们可能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去实现,没有办法去做公益全职,没有办法像小样那么潇洒想做就去做,所以一开始就想到去告别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对于这种感觉,小样回应说,他也会考虑很多,他也是把蓝信封当作副业,但他做这个副业做得让自己感觉很充实。
我们做这些东西需要的是一种心态,能力可以慢慢学,要敢于去挑战传统,让自己的计划有可行性,潜移默化中我们也可以增进对很多东西的理解。想要做的事情就要一直想着去做,用不同方式去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小但面对的问题却是很大,要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决定去做什么不容易,我们也很难让孩子明白我们是要做什么。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去多少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中曾经出现一群积极的人。
蚊子接着说,有一个榜样去让孩子们学习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个榜样在那里就说可以了,这样做一件事也不是她可以接受的。水立方则认为,我们没有做一个对比是很难去评估一个夏令营的性价比的。我们想孩子了就可以去看,但也要想想是不是能给他们带去些什么,传递些什么,而不是仅仅带去快乐,梦境破了后就什么也没留下,这样是不负责任的。
晓燕接下来讲到了陪伴,从小样开始讲笑的故事她就在想陪伴到底是什么。通过和丹丹相处,她有一点点理解,陪伴是陪孩子做一些开心的事就好了。现在,她也想听听大家对陪伴的理解。熊仔说,他觉得蓝信封可以把毫不相关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一起接触。但他并不赞成孩子想玩就陪孩子玩这样纯粹去陪伴孩子。既然接触了孩子就有一定的责任要陪他们走好一段路,介入孩子的生活,想一些方法去影响他们。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不要去回避这些问题。熊仔最后对晓燕说的一句“我会陪你一直走下去”很令人感动。小样接着说,决定孩子成长的往往只是他们身边的环境,我们不能改变很多。我们需要享受满足他们小小的要求这个快乐的过程。有时我们步子迈不出是因为自己想太多了。其实有时像夏令营内容设计时我们不需要想太多怎么去设计,而是应该更多的去想会出现什么情况,怎么去解决它,不要想得太复杂,这样反而会觉得做得累。33觉得,陪伴就是在孩子们需要时让他们找得到。她觉得夏令营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三样东西:内视,外视和回忆。外视很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夏令营学会更好和身边的人交流。我们会离开不能留下,但孩子们会一直和朋友待在一起。我们队员不能实现对孩子的一对一陪伴但大使可以。小玉也回应说,陪伴的前提是对方愿意让你陪伴,信任你,这样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讲自己的事,建立在信任上的陪伴才是可持续性的。在最后,拌豆西用几张QQ聊天截图说明了三种陪伴,一种是孩子有什么事就会跟她说,一种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愿意跟她讲述,一种是她的形象给孩子留下了影响。她觉得,蓝信封的陪伴中这三种都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