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加入蓝信封月捐计划
。
12月3日-12月7日,蓝信封携蓝朋友月捐人前往清远开展了为期4天的线下探访活动,他们在这场清远探访都有着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听听月捐人姜小白的分享。
。
。
有个小孩,他成绩很好,拿回了奖状,家人却不理不睬,“还不错啦,但还是没到100分。”他打电话给爸爸,“好样的,爸爸回去给你买游戏机,你最喜欢的那种,老爸先忙了。”
有个小孩,他成绩不算太好,但动手能力特别强,不过家里人认为这没什么用,以后又不能靠这个挣钱。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拼积木,有客人来也不愿意出来,家长会说,“太不懂事了。”
有个小孩,她是班里的班长,因为管教不守纪律的同学而被疏远,认为她是“班主任那边儿的”,她很沮丧。和家里人说,反馈是——“别管那些,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她很难过,她不知道谁能帮她。
。
。
也许你不曾经历这样的童年,但这样的故事,其实常见于中国很多家庭中,而当父母被迫外出打工,孩子常年相伴的是比自己大数十岁的爷爷奶奶,上述情况就更容易发生了。
这个群体我们常称之为留守儿童,据2018年底的数据,中国共有约697万农村留守儿童。而蓝信封,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致力于陪伴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公益机构,希望用书信的方式,让每个生命都被温暖陪伴。
很有幸,在今年成为了蓝信封25T的书信大使,与河南的某位小朋友通信了半年的时间,并在上个周末参加了蓝信封在广东清远组织的项目地回访活动,实地看到了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触很多。
不同的孩子生来也许就有差距,但每个生命都应获得相同的爱和关怀。
.
.
缘起:一封信,一颗心
我在蓝信封写下的第一封信,这是当时留的作业,用于检验通信大使是否有较好的同理心和通信的基本素质,“小华”是虚拟的一个孩子,现在想来,“小华”应该代指蓝信封的创始人周文华先生。
。
。
5月8日,我收到阿里公益推送的关于蓝信封的推文,5月11日参加蓝信封第一场培训,5月12日写下第一封模拟通信,5月25日收到正式成为通信大使的通知,5月31日写下第一封给匹配孩子的信。
如今通信已半年有余,回看当时模拟写的第一封信,删删改改、犹犹豫豫,这正是我当时通信的心态,真的想给孩子带去些什么,又生怕不处于那个环境说错什么话,反复咀嚼回味蓝信封的“八字箴言”——平等、尊重、陪伴、分享。即便这封信并不会有人收到,但一颗公益的心让我极为认真。
.
.
半年时间,和远方那位通信孩子通了8封书信,孩子信不长,一般200-300字,八年级的课业听起来已经很繁重了。孩子爱听相声,喜欢秦霄贤,非常注意班主任的情绪和状态,也觉得班级里面有些同学们很吵,学校管教很严,不让谈恋爱,小朋友不太分享家里的情况,性格感觉有些内向。
有时候我会感觉到无力:
一封几百字的信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好像很难让孩子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诶。
孩子的生活真的会因为我起到一点点改变么?
很多时候我真的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只能用心感受孩子的状态,然后用我最大的努力去沟通和分享。工作很忙,写信要在一周内回复,其实并不是挤不出来那一小时写信的时间,而是有时因为工作很疲惫状态不好,生怕写下的文字也是潦草和不走心的。
面对孩子,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放下疲惫和戾气,用笑脸面向那个可爱的生命。我们把爱给了孩子,孩子也给予我们某种生活的力量。
实际上,因为阿里的工作强度,我们这一期群里70多位同学都很拼,时常能看到凌晨的回信。很多人都是周末加班,包括自己也有孩子,生活很忙碌,要抽时间给孩子们写信。
.
这是群内的打卡记录,很多同学打卡都是在凌晨,都很辛苦
.
时间悄无声息地溜走,我所通信的孩子也步入了八年级,我的工作生活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似两条行动轨迹完全不同的行星,只在每半个月交汇一次。如果只是这样,我想我也不会留下这一长串的文字。
直到,我来到了清远。
.
做梦:一首歌,一群人
在回程的大巴上,几个妹妹希望视频通话,再看一看仅仅是前一天相遇的哥哥姐姐。视频的手机被传递了一圈,每到一个哥哥姐姐,孩子都会疯狂地打招呼。手机再传回来的时候她们却已哭成泪人,离别的伤感,孩子的泪痕反映的真切。
孩子们提出想给我们唱一首歌曲,童稚的声音在手机另一端响起,不整齐但清澈明亮,我们甚至听不太清晰,但那么几句太揪心,太心疼,也太感动。
“可是你要我怎样忘记你,留给我的回忆。”
“不要忘记我爱你,不要忘记我想你。”
这首歌叫《不要忘记我爱你》,孩子们表达感情是如此直接单纯。时间拉回12月5日早上7点半,蓝信封广州办公室挤满了志愿者们,深圳、成都、武汉、杭州甚至辽宁盘锦,小小的屋子聚集了40多颗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
。
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小伙伴们
。
和大家聊天才知道,很多人的出行是被反对的——未知的目的地,需要自费,一个人上千公里的旅途,花费一个周末甚至需要请假,父母的担心可以理解。
跋山涉水,到达广州酒店已是凌晨,从广州前往清远连南县寨岗镇中心小学还要5个小时,当地住宿环境很差,吃的也很难习惯,到杭州家里已经是周日的11点半。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我2020最难忘的周末了。
.
因为有幸结识了一批“起而行之”的青年:
有的人支援西藏扶贫两年,经常徒步为山区孩子换取生活费,目前也在全职做着公益;
有的人从大学就开始加入蓝信封,走过100多个城市,召集了100多位通信大使;
有的人先后与多个孩子通信,和孩子通信的感人故事被董卿选中,代表参加朗读者节目;
有的人从遥远的东北赶来,用当兵的经历感染孩子们,内心细腻外表却大大咧咧;
更不用提蓝信封的工作人员,严谨、专业、用心地筹备和组织每一个环节,有的人也已经坚守8年。
.
赶赴清远的志愿者们和蓝信封的工作人员
.
我期待去看更大的世界,但如果能把更大的世界带给另一群人,不也是很开心的事情吗?
主要的行程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到孩子的学校与孩子交流,一部分是到孩子家里探访,与家长沟通孩子这一年半的通信情况。
这两部分结束,蓝信封都会组织大家进行一轮分享和交流,其中有一个环节叫「围炉夜话」,很像阿里的新人培训“百年阿里”中的「秉烛夜谈」,这是一个能挖掘大家内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大家的身份不只是一个给孩子写信的大哥哥/大姐姐,而是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孩子,回忆起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自己的成长环境。
每个人的选择和表达,都是他/她自我经历和成长的投射。
有的人也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更不想让其他孩子经受如此痛苦;有的人小时候交往了笔友,因此受益,所以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以书信之名;有的人有了孩子,更加意识到教育和陪伴的重要,所以想要让更多孩子感受到陪伴,让家长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我在这个场景下会想,我为何而来?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在哪里?我的答案是:接受被爱,学会去爱,去传递爱。
.
从孩子家回来之后,和队友们探讨孩子的情况
.
爱与平等:一个拥抱、一袋红薯、三颗棒棒糖
我要讲这次遇到三个孩子的故事。
文章开头描述的三个孩子,都是这次清远之行中的所见所闻。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我的感受,可能是:他们最缺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爱与陪伴,这也是蓝信封最大的意义。
.
第一个孩子。
他很优秀,165的个头,不错的篮球技术,学习也是班级前列,家里条件应该也不错吧,会玩《我的世界》,对ps、switch也都有很多了解,我问他有什么梦想,他说了三个,“打篮球、编程师、模型师”。
。
篮球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运动
。
这是我在去他家里之前的感受,我会觉得孩子整体不错啊,就是不太会主动分享很多事情。
去到家里见到爷爷奶奶,他们完全不知道通信的事情,也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他爸爸管”是常见的描述。孩子显然也不和爷爷奶奶说任何学校里的事情,他几乎每天都会和爸爸打电话,东西例如吉他、游戏机也都是爸爸买给他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现孩子的奖状被压在电视旁的杂物下,而我们翻出奖状时,爷爷奶奶也没有任何骄傲和喜悦的神色。
这个孩子是一个过度早熟的孩子,习惯独立处理事情,成绩虽好但缺少家人的鼓励,多数的认可也是通过物质奖励来实现的,长期和父母不在一起也使其缺少表达感情的能力。所以相比其他孩子,稍显“冷漠”,这背后是“被爱”的不足。
我们三人小组和他道别时,每人会给他一个拥抱,但他从未抬起胳膊,我想应该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从没有人去这样向他表达感情。
.
.
第二个孩子。
他很懂事,我们到家里会给我们主动倒水,个头不高,但交谈的时候很乖很规矩,和奶奶一起与我们进行的对话。
他父母离婚了,跟着爸爸,爸爸在外面打工,他也经常给爸爸打电话。与上一家不同的是,奶奶知道他在和一个大姐姐通信,并且很认可。孩子不愿意给奶奶看信的内容,但她有一次偷偷地看了(当然这不好),觉得姐姐对孩子很关心,也分享了很多外面世界的精彩。她说,如果孩子有这样一个哥哥或者姐姐在身边,那就更好了。
奶奶腰不好,去年动了手术,对孩子的学习很上心,家里专门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经济窘迫但还是送孩子去补课,甚至问我们是不是需要一对一的家教,看得出,是一个很尽职尽责的奶奶。当得知我们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非要送我们一人一袋亲戚种的番薯,盛情难却,我把这份沉甸甸的爱带回了杭州。
。
“沉甸甸”的红薯,很甜
。
整体上这个孩子情况相对健康,奶奶的宽厚仁慈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学习虽然算不上拔尖但也属中上,个子不高但篮球打的也不错,也蛮开朗。在我们没到他家里时,就远远地在门口迎接着我们。
.
.
第三个孩子。
他很内向,也有些自卑,他会主动和哥哥说他家里条件不好。他父母也离婚了,跟着妈妈,妈妈在顺德的鞋厂工作,他不太主动和妈妈打电话,妈妈一般1-2周打电话一次。她由姥姥照顾起居,学习和很多生活用品则是由姑姑来购买。
进家门不久,孩子就躲回了自己的屋子。由于他成绩不是很好,姥姥对他没有很好的评价,因为经济原因和距离的原因,也不太想让他上镇上的中学。言语之中,似乎对于孩子读书不抱有太大希望,也会直接称他“没有爸爸”,我们只能尽多地夸奖孩子,以及鼓励多让孩子读书。
进到孩子的房间,你会发现那是另一片美丽的世界。遍地都是散落的积木,也有已经拼好的小车。同行的同伴说,他也一直有在听,只是房间和积木更是他的世界罢了。习惯独处、有些自卑、不善表达,这是这个孩子典型的特点,可能也是这些让他更善于做很细碎很需要耐心的手工拼接。
离别的时候,照常拥抱,意料之外的是,孩子和我拥抱地很用力,是那种很紧的那种。我没有想到,因为我并没有和他有太多的交流,我猜想是他很珍惜这样的情感。虽然不太会讲,但他内心是很敏感的。
去孩子家探访前,同行的伙伴给了我三支棒棒糖,本打算给到三个孩子,但去孩子家里光顾着了解情况,竟忘了给到。发现的时候距离回程仅剩10分钟了,犹豫了一下,然后立刻飞奔跑过去放到了其中一个孩子家楼下的电信箱上。
.
.
因为怕是最后一次见面,所以想把所有的爱都传递给孩子们。
我很感谢自己出发前做了一个决策,就是随身带了一台照片打印机,到每个孩子家里都会和他们合影并打印出来给他们留念。我相信,实物的力量和情感,要比电子的要真切,要深刻。
.
未来:几个疑问,一个行动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到最开始我问自己的那几个问题:
一封几百字的信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信是形式,爱和陪伴是本质,此行我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环境,相信这也更有利于通信大使和孩子交流。从反馈来看,有的平淡有的炙烈,但在我们无法切身陪伴的时候,书信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
.
我们能改变些什么?
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改变不了什么就不去做了吗?这是此行我最大的思考。而且,先不要想我们能改变什么,如果这个事情是对孩子有利的,有意义的,我们就可以先去做。我们不图改变什么,我们提供的是陪伴和倾听。.
我们短暂的出现对孩子是否是一种伤害?
这是对短期支教类的公益项目最多的质疑。对此我的观点和感受是,孩子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给孩子看到远方的世界,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
我们的来访和做的所有事情,也许无法像太阳一样,把孩子所有的问题和阴霾解决。但愿努力去做一束透过云层的光,给孩子一点指引和温暖。
.
.
我觉得,曾经有过,总比没有强,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会让他和她,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所以我特别喜欢此行听到的一句话:“越感到无力,越要努力去改变现状。”
去做一个行动派吧,躬身力行,你会充分享受其中的喜悦和爱意。也许是蓝信封,也许是其他的公益项目,力有所余的话,请不要吝惜你的时间和爱。
.
.
扫描下方二维码成为蓝信封“月捐人”,如果你没有时间,请信任我,可以贡献一些资金帮助这个公益组织:
.
.
当然,我还是建议你深度参与这个项目,做一个行动派:
可以阅读这个链接并报名:通信大使招募全年开放 | 用书信带给乡村孩子温暖陪伴
如果你拥有一些学校资源,我也希望你能利用自身资源,成为蓝信封的“召集人”,号召更多和你一样有爱心的同学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
.
。
– END –
文/姜小白
编辑/栩栩
图源/姜小白、蓝信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