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
故事来源于2022年春季高校召集人,刘游,南开大学。
.
广州客村立交桥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外,刚刚结束1个月海南旅居生活的牛油(刘游化名),一边吃着猪杂汤饭,一边和一群从未面基的伙伴闲聊着。
有人问她: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你生命中的常态,会是什么呢?
“我想会是:旅居。”
用梁永安老师《阅读、游历与爱情·如果接纳不完美且独一无二的自己》里的一个词来解释就是——青春的激情。
“青年要认识自我,不能坐在房子里,坐井观天,往往需要在不完美的探索中认识自己,有痛苦,有欢乐,于痛苦中发现自己活着,于欢乐中发现自己还很平庸,在这个过程中,才逐渐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
六个幼儿园,三个小学,两个初中
“旅居”的生活,从小时候就开始。我可能有着异于一般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因为父亲从事旅游行业的原因,我是在四海漂泊中长大的。
.
.
“我读过五六个幼儿园,三个小学,两个初中。”我总是能给新认识伙伴用一句话总结概括我的成长经历,她们也总是无一例外地回报我以吃惊的目光。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毕业,从长沙到佛山再到云南,每一两年就换一个上学的地方。
从小就走遍天南海“南”(湖南、广东、云南)的旅居生活,谁不羡慕呢?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典型的“丧偶式家庭”——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中长大的孩子,爸爸全职挣钱,妈妈全职带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永恒缺失的,我父亲从小到大没有给我开过一次家长会,逢年过节才会有团聚的机会(其实现在成年了还是一样)但因为从小并没有和父亲建立很深的亲密关系,他似乎永远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合适,但我总觉得和父亲之间有迅哥儿和成年闰土之间“可悲的厚壁障”。
我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能够寻找到自己热爱生活的人。我就在这样“颠沛流离”的旅居生活中像一颗小野草——野蛮地生长着。
。
寻求联结的“公益发烧友”
摄影发烧友、音乐发烧友、汽车发烧友……这些类型的发烧友我们听过很多,但“公益发烧友”我猜大家还是第一次听。
在一场西北青年公益论坛上蓝信封的公益全职建晓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书信项目,我仍然记得自己坐在学校图书馆灰暗过道的角落里和大家说过的话:“我真的觉得这它(蓝信封)是一个很棒的项目,我一定会参加它的。如果可以,我也愿意用我能力去推广和传播它。”
.
。
实话说,我是想到了我的父亲。每每看到其他的父亲带着小朋友一块在公园里快乐地玩耍,或者有小朋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撒娇。心中总会有一个角落默默地隐痛。
我非常能明白那种小小的孤独与渴望,虽然我没能等到陪伴我的大哥哥大姐姐,但很荣幸我似乎能够成为陪伴小朋友们成长的大姐姐了,而正在敲这篇文章的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这一年我累积为蓝信封招募了887名通信大使,数名月捐人。
尼采曾言:“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他是过渡和没落。”就自身而言,达到某个目的往往意味着满足自我的愿望,而达到某项成就却意味着在多大程度上与人有利,这就是伟大吧。
.
那种幼时旅居时感受到的与人产生联结的微妙感,从埋藏的心底渐渐溢出。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找一种与父亲和解的方式,还是在寻找与世界、与人的联结。
但我知道,这个起步于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活的公益,为我打开了一扇完全不一样的窗:在蓝信封,我作为一名高校召集人看见了通信大使和通信孩子的联结;在后来的公益经历中,我还感受到了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的联结。
2022年7月,即将20岁的我决定逃离内卷封校的大学校园。在一次云南的旅途中,我从一位同行朋友的口中了解到“IFREE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来帮助视障者。
作为一个之前从未长期接触过视障者群体,未关注过视障者生存现状及生存困境的大学生,对视障者的认知是非常狭隘的:似乎除了从事盲人按摩行业几乎没有适合他们的行业了,更难想象在数字化时代下,视障者如何使用智能电子产品。项目的一名学员曾半开玩笑地苦笑着对我说:“那些人肯定想的是盲人上什么网呢?”
但项目的创始人王臻老师却让我意识到,盲人也能拥有在计算机的世界里‘看到’一个全新世界的权利。
我还记得项目里年纪最小的24岁学员许继康先生,扬州人。他来学习编程的原因很单纯,当时想的是免费学也没啥损失,外面其他课程动不动就几万几千的。而且学了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
▲ IFREE项目最小学员许继康先生
。
作为职业钢琴调音师的许继康先生还有着九年的竖笛学习演奏经历,在我20岁农历生日会上,他带来了四首悠扬动听的曲子。还有其他的视障学员,也献上了几曲弹唱。
或悠扬或欢快的乐曲久久环绕在房内,在柔和昏黄的灯光将氛围感拉满。大家在弹奏乐器时那种专注与神采恍惚间我会有些不至于今夕何夕,他们可能虽身有缺陷,但一样是优秀的上进的才华横溢的。
。
▲ 生日会上为我演奏的IFREE项目学员
。
这可能算我二十年人生中最为特别和值得纪念的一场生日聚会。
在成为“公益发烧友”后所发生的细微而美好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一直滋养着我一直在公益这条路上不断的走下去。公益似乎也真正意义上给予了我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勇气。
真正属于我一个人的“旅居”以及与世界的联结,也从此刻开始。
。
旅居,我的生命常态
。
在属于我一个人的旅居生活中,我似乎对中国这个概念更加清晰了:我爱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改变,是一方壮美的土地,是真正的美好的生活和朋友。
旅居是探索和发现更多可能性的过程,也是人与人发生联结的过程。
还记得当时是在无意中看到C公益创始人的一个视频,被他说的“我们能影响一个人”所感染,毅然成为他们的实习生。
2022年9月份因为C公益的工作去宁夏银川待了1个月。我还记得一群人凌晨一点复盘完,唱K烧烤;吃这辈子吃到过的最好吃的烤羊排;去览山公园追逐贺兰山的日落……
。
▲ 和C公益的伙伴在银川的日子
。
从前我都是以一个“桥梁”的角色去看见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结,现在,我和这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才真正感觉到我自身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结。
旅居和做公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一定是很多事、很大的计划,有些细节的点就足够动人,足以填补一些人生的遗憾和空缺,足以与过去的“难以释怀”和解。
从儿时的“被动”旅居到现在的“主动”旅居,所有的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见过的人与风景,都将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能一辈子把“旅居”作为生命的常态,也挺好的。
.
—END—
故事提供/高校召集人刘游
编辑/大婷
图源/高校召集人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