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
黄宇恒,27岁,广东广州人(没有收租),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蓝信封现任项目运营主管。他始终相信人都渴望着联结的,他也一直在寻找“联结方式”的路上。
.
曾经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口头的表达总让我感觉堵塞,文字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
初中或高中阶段的你们,是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QQ空间里写下一篇篇小文章,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初中时的宇恒是QQ空间的“狂热爱好者”,会在上面来记录少年的烦恼与忧愁、愤懑与怀疑。在他看来,那不仅是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还是能够让别人尝试去理解自己的一个倾诉口。
用文字表达的习惯一直延续到高中,只是这一次表达的出口不再是QQ空间,而换成了武侠小说。
可一个高中生能写出什么武侠小说?
高一的暑假,宇恒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为自己的短篇武侠小说设计人物角色和剧情,自己的思想仿佛在文字中畅游,很多自己想要表达的对世界、对身边事的看法,也在其中得到释放。
“那时候就在想,我要成为一个作家。”
两个月的暑假,宇恒就在那小小的房间里度过了,武侠小说也正式“出版”。他把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邀请家人和朋友看。
.
▲ 宇恒写的武侠小说《挽剑》
.
都说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同学把宇恒的武侠小说和网络上的作对比,家人给予的反馈也不太好。一腔热血的宇恒被泼了一盆冷水,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点肯定和鼓励。
“怎么可能不失望呢?”只是宇恒在失望中也不忘自我反思: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大多以自己为原型的,所表达的也只停留在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狭隘观察里。
他觉得自己对人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我想要写出好的作品,应该要更了解人的想法。”当时宇恒所了解到的,能够更好地与人产生沟通和联结的,是心理学。
.
作家梦“破碎”,那去做心理咨询师吧
“别人高三每天在认真复习,我却每天花一点时间看完了两本心理学著作。”
本应该在课室里奋笔疾书、为高考奋斗的高三时期,宇恒却在网上搜索精神分析有名的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学著作。
对宇恒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他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可能,更是了解到哪怕是错误行为背后也存在着可被理解的需求。
这些对心理学的初期探索,让一个18岁青少年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并逐渐坚定。
“如果还不能成为一名作家,那就先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吧。”有了方向,加之依旧拥有对未来横冲直撞的勇气,让宇恒有了更多再次追梦的动力。
2014年,18岁的宇恒结束了高考,成绩还算可以的他坚定不移地选了心理学做第一志愿专业,结果却被填报的第四志愿专业——社会工作学录取了。
那时心里还非常热爱心理学并把它作为第二专业的宇恒,还没预料到自己往后会将对心理学的“爱”,逐步转移到“社会工作者”这个身份上。
..
“我是一个社会工作者”
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宇恒来到明心社工,时常穿着黄色的工衣,骑着自行车在社区里穿梭,探访社区里的残障人员和困难家庭。这种并非站在一个至高位置下结论的真实接触,让他真正感受到与人的联结,并且能够走进“人”:人是有限和脆弱的,但也是温柔和勇毅的。
这是宇恒第一次,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产生认同。
.
。
本科即将毕业时,一位在高中很亲密的朋友找到宇恒,他说自己在被诊断为抑郁症了,他需要帮助。
这一次,宇恒选择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去和朋友进行疾病的探讨。在谈话中,宇恒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了解到朋友所处的困境以及当下的感受,自己并没有走进朋友。
站在社会工作者的视角上,宇恒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我们所认为的「患者」,他自己是如何看待「疾病」的?”
。
。
朋友所面临的困境,让宇恒仿佛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共同症候:每个人的个体困境是不一样的,但个别的困境却有着共同的社会基础。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应该如何帮助我的朋友?我们又该如何生活?”
宇恒最终给出了答案:人的联结。
。
两个重要尝试
如何能够更好地构建形成人际联结?宇恒对此做了两个尝试。
。
第一个尝试,是做社区营造。
2019年,宇恒在大鱼社区开展研究生实习,参与筹划了一场社区摄影展。展览里放置的照片和文字记录,是他在穿街走巷地拜访居民、倾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最真实的展现。
宇恒还加入到社区杂志的创作中,像个记者一样与居民做访谈、开展调查、阅览文献,记录着居民们印象中的社区,最终他写出一篇文章,名为《老新华人眼中的街区:它从工业年代中徐徐走来》,受到了许多街坊邻里的喜爱。
。
。
这对他来说也算是圆了一次“作家梦”,但让他觉得更有价值的,是通过社区营造的初次尝试,让这个社区的居民拥有了一份可追溯的、共同的故事和回忆,让彼此间的联结悄然发生。
。
第二个尝试,是去精神卫生中心实习。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恶劣心境的患者。”小时候受到欺凌,觉得自己很弱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于是给自己贴上一个“我很糟糕”的标签,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
“其实我想说,生而为人你不必抱歉。”这里的人,都是被诊断为“生病”了,很多时候能接收到的只是服药建议和认知行为疗法。但这些表象背后,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正处在怎样的困境和情绪中?这些都是极少能被别人看见的。
宇恒想到了自己的朋友,“疾病不足以解释人的全部”。他开始主动关心精卫中心里的患者,倾听、理解他们。更重要的,他尝试着去建立患者和医生治疗联盟,让医生不仅看到疾病,也看到疾病中的人,看到对方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处境。
这才是真正的对人的关注,这才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的那段时间里,宇恒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多数的患者是青少年,或者是小时候有过不好的遭遇。而能去精卫中心就医的,往往是经济条件、发展较好的地区。
“那更偏远一些的地区,比如乡村,这些孩子又能怎么办呢?”
那时的宇恒向自己提问,但他心里早已有了答案:走在最前线,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
。
在蓝信封,成为书信陪伴者
“专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聚焦于乡村儿童,刚好我也很喜欢文字,所以我就来蓝信封了。”
也许现在的宇恒并没有像常说的“社工”那样,直接地为一个个康复者或孩子提供服务;但是在蓝信封,他能为全国各地的乡村孩子、大使建立起联结。
。
。
于孩子而言,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能够有一个在远方等待、倾听他们秘密和烦恼的人;于大使而言,他们在回应孩子的同时,也同样可以获得向倾诉的机会。
这其中的联结桥梁,是一封又一封的往来书信,让他们构建起属于他们彼此间的故事,让他们能互相倾听、共同成长。对宇恒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我始终相信,人都渴望着联结。”乡村儿童同样需要联结、支持与陪伴。
如果你也希望为乡村儿童建立联结,为他们寻找情感倾诉出口,蓝信封欢迎你的加入!
。
.
– END –
文/宇恒&大婷
编辑/大婷
图源/蓝信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