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
李纪一凡:复旦大学药学院青年志愿部部长
2022年2月加入蓝信封
李纪一凡是复旦大学2020级药学院本科生,2022年担任蓝信封高校召集人期间,联合复旦大学药学院青年志愿部、复旦大学拓客科技教育协会,开展蓝信封活动宣传招募,校内累计200+同学报名参与,其中117名同学正式开启通信,累计通信封数已达700封。
。
初衷:我想设计更好的志愿活动
有的人很喜欢做实验,他可以通过实验里面的化学反应,感受到对自己的刺激。于我而言,志愿服务就是这样的过程,通过我的输出和别人的反馈,产生类似于“刺激”的作用,让我感到兴奋。
.
▲李纪一凡在学校课程实验中用的器皿
.
我不是由热情驱动以至于为公益孤注一掷的人,更多的是把服务做好的较真,或者说是责任感,这个过程中与被服务者的情感交换,大约是最“不理性”的部分,而正是这种“不理性”,助燃了我一次次加入公益的冲动。在遇到蓝信封之前,我作为院系青年志愿部的成员,已经参与过很多志愿活动了。
之前学校开设的志愿活动都较为传统,比如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现场志愿者等,同学们的报名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即使参与,也因为服务时长较短,很难收获情感价值或能力提升。
.
▲ 李纪一凡参与学校以往的志愿活动
。
虽不能完全否认这些岗位的价值,因为志愿工作本不是必需品,更多是为了社会生活锦上添花,自然不像有报酬的工作那样“硬核”,可能就是无聊的、重复性的,但我总觉得服务内容可以设计得更好,以利用好大学生独有的特质——相对单纯、能与未成年人共情、学习能力强、榜样作用等等。
成为社团负责人后,我希望为校内伙伴寻找到更多元、具备成长性的志愿活动参与形式。刚开始还是想以线下活动为主,但是去年3月上海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所有的线下计划都遗憾搁浅,所幸还有“蓝信封”作为枯燥隔离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决定举办蓝信封项目的宣传活动,呼吁校内伙伴参与其中。
。
困境与破局:创新联动
活动刚开始策划的时候,学院老师都很认同这样的模式,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和部门的小伙伴也都饱含期待,认为这样新颖而又方便的活动一定能收获更多同学的关注。
。
。
但是在第一篇“药与你同写未来”报名推送发出后,报名人数只是算差强人意。在招募过程中,我了解到各校的招募策略差异还是很大的,一些宣传方式并不适用于我所在的学校。坦白而言,面对蓝信封对高校召集人的考核标准,和其他学校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我有些焦虑和颓然。
于是我和部门伙伴开始商议,先从了解自身学校情况期,找到适合本校的宣传方式。很快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方向。
。
▲ 李纪一凡和部门伙伴讨论宣传方式
。
我们发现,校内伙伴的学业、学工、实习压力都比较重,匆忙之中只会快速甄别关键信息,迅速择取有利/适合自己的信息,所以我们决定通过班群来扩散这个活动。这种简单粗暴的推广方式的确比发推送更有效,一时间了解到信息的同学们多起来,响应并报名的同学也逐渐增长。
。
。
不过后续疫情的反复,再加上学校对志愿时的需求减少,想要参与志愿服务的伙伴明显减少了。再加上药学院人数有限,一来二去,感兴趣的伙伴基本都报了名,我们得思考其他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蓝信封项目。
.
.
于是在与蓝信封负责高校召集人工作的全职以及学工部老师沟通后,我们选择了院系/社团联动的方式,以扩大招募范围至全校。与我们合作的复旦大学拓客科技教育协会负责人是一位负责、热心且耐心的学妹,她所在的平台传播面更广,为大使招募贡献了新的力量。
.
。
有了新伙伴的支持,再加上社团成员的一起行动,我们的通信队伍逐渐变得庞大。
.
青年人的力量正通过书信
为下一代的青年人赋予力量
一年过去,在复旦大学药学院青年志愿部和复旦大学拓客科技教育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有100多名伙伴正式和远方的乡村儿童建立通信关系,成为守护他们健康成长的陪伴者,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在校园里悄然发生。
。
▲ 李纪一凡团队招募到的通信大使反馈分享
。
我看到书信带给通信大使与孩子们的感动和成长,青年人的力量正通过书信,为下一代的青年人赋予力量。
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充分发挥青年人品质的志愿活动。
。
我们始终相信:不冷漠,了解他人,反思生命,起而行之,方乃青年。
。
.
更多蓝信封高校召集人故事:
—END—
故事提供/高校召集人李纪一凡
编辑/大婷
图源/高校召集人李纪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