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加入蓝信封月捐人计划
。
故事源于23T通信大使小夏
李琪:18T&31T通信大使
兰州大学硕士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学专业
2017年3月加入蓝信封
“既然孩子写信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认同,那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出口,让他/她的想法得到支持。每一封回信的时间可能长达一个月,那么孩子写信时的烦恼或许在收到回信时就已经解决,如此看来,解决方法只是其次,而回信中那些暖心和支持的话语,才是孩子之后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自信坚定的存在。”
一通穿越回6年前的电话
2023年3月29日,一通电话打破了我的思绪。
我原本正消沉在低落情绪中:我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变成了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研究生,而这个看似充满转折点的时刻,却是我二十多年人生中的情绪最低谷时刻。我面临着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再加上近三年研究生期间背离意愿、压抑内心的种种,终于在别人看来的“最后关头”出了“意外”。
而在这段时间中,我复盘了最近三年发生的以及二十多年生活中对我产生或多或少负面影响的事,有点悲哀地发现:有些建议是不必听取的,复刻前人的路是对自己人生最不可取的方法也是最大的不尊重。好在我的家人依旧以最大的爱包容甚至纵容我,让我可以在一直匆匆赶路的状态停下来,暂时寻找新的方向。
.
带着疑惑,我接了这个陌生号码拨来的电话。
“喂,你好?”
“你好,请问是李琪大使吗?我是蓝信封的工作人员……”
“蓝信封,蓝信封。”我默念着,与之相关的6年前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涌现。我那短暂空白、无趣的生活,似乎拥有了如这个春天一样充满生机的颜色。
在与工作人员的20分钟交谈中,我回忆起6年前我第一次参与蓝信封通信的那段与通信笔友互相陪伴、彼此温暖的时光。这通电话给处在停滞不前的道路中的我,带来的除了久远的记忆,更有深度的思考:我曾经也是一个通信孩子成长路途中的陪伴者,同时她也在那段时间里共享了我的生活。
或许当时的我们都以为这是人生路上平凡普通的一段旅程,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回想起来,会发觉它的存在、惊叹它的珍贵,甚至恍然大悟——每一个这样的过往都造就了如今的你,每一段温暖的经历都有治愈当下的能力。
与蓝信封工作人员的这次交谈,更像是我与老朋友的通话。我们一起重温了过去,并在我表达了第一次通信结束之后仍然想加入通信大使队伍却没能如愿之后,及时反馈,在第二天就绑定了一位通信孩子,成为了2023年春季(31T)通信大使。
短暂的两天时间,我再一次加入了蓝信封通信大使的队伍中,再一次拥有了一位即将与我分享一年半生活的“笔友”,再一次收到她的来信。
我仿佛又变成了6年前在大学里自由自在的自己。
.
6年前的记忆,梦回与蓝信封的初遇
2017年初,当时就读的大学在招募通信大使,我稍作了解便决定要报名,理由很简单:这样通过书信交流的陪伴方式让我想到小时候订阅的一本杂志——《知心姐姐》,在这本杂志中,我总可以看到和我有一样烦恼的来信,而知心姐姐的回信总是令人觉得舒适、温暖,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问题,回信总是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尝试与来信人感同身受,而不是生硬的建议或者说教。
这本杂志陪伴了我小学初中的一部分阅读时光,也从那时起,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文字的力量是振奋人心的,倾听和陪伴也许比教导更为有用。
.
在填写通信志愿者的报名表时,我比刚上大学时参加学生会部门面试要认真许多。在我看来,能够参加这样暖心的活动,是非常荣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终于,在经过近一个星期的等待后,我有幸成为了蓝信封18T通信大使的一员。
.
▲ 李琪在2017年第一次成为蓝信封的通信大使
.
新的身份,带给我的不只是一瞬间的欢欣雀跃,更是持久的忐忑:即将与我通信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会有我不曾有过的烦恼吗?他/她和我完全不一样怎么办呢?…… 带着这样的不安和疑虑,我加入了蓝信封18T大使微信群聊,开始了第一次通信培训。
“要用心和小朋友交流,而不是大脑。大脑是理性而对抗的,心是柔软感性的。”这句话不光解决了当时的我内心的困惑,更是我之后与人沟通交流的信条。
培训之后,我收获了许多:从沟通技巧到沟通方式、从浅显的心理学知识到普世的为人处事的角度等等。最为宝贵的是,加入蓝信封之后的每次培训,给我带来的启发与帮助并不局限于当下或者说与孩子的通信过程,它对我未来的性格塑造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便是我与蓝信封的初相识,始于好奇、初心是带给留守儿童一些陪伴,过程中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受益匪浅。
.
从过来人到倾听者,陪伴从来都是双向的
敏感、内向、孤独……这些都是我在开始通信之前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然而,当我看到发给我的第一封信,通信妹妹兴冲冲地和我介绍自己“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抓虫子玩儿但是从来不伤害它们”这样的字眼后,惊喜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狭隘认知的不满和羞愧。这样的固有认知,更是一种偏见,同时变成隔阂,将沟通误入歧途。
同样不健康的心态还包括:最初的我会以为自己比小朋友年长,所以有些事情我或许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作出一些“建议”,但开始通信之后会发现,这些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他/她走的不是你来时的路,何来“过来人”一说呢?与之相反,我所期待的“想主动给予小朋友一些帮助”,随着通信的推进,变成了“孩子在无声无息中温暖了我”。
▲ 妹妹寄给李琪的明信片:有我陪着你
妹妹会和我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使成长路程单一顺遂的我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角落另一种生活;
她会主动问我大学生活和中学有什么不同,我在回信描述时才意识到我身处于人生中最轻松快乐的一段时光;
她会把小时候的照片寄给我、和我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让我明白即使当下的生活多么困顿,也依然有过去的美好、未来的希望存在;
她会在信里写和朋友有了矛盾、有了喜欢的男生,再一次让我回想起初中时候单纯美好的友谊和情窦初开的悸动;
她还会和我互相分享最近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我得以在空闲时间体验同一时空下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
.
短短一年时间,通信妹妹从简短的自我介绍开始,到后面与我交换照片、成为朋友,再到最后分享秘密、倾诉烦恼,我从开始的“想做一个给别人正能量的小太阳”到后面“变成星星互相陪伴”,我们一步步深入了解对方、参与对方的生活,一起在对方的人生路上携手走过难忘的时光。
后来,每当与其他人提起这一年的时间,我总会反复提到“惊喜”、“有意义”、“与我想象的不同”诸如此类的形容词,这一段看似普通却又与众不同的日子里,我明白了陪伴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在陪孩子长大的同时,孩子也在滋养着我们的人生。
直至今日,我再重新配对了通信孩子,我也依旧清醒地预见: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将见证另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孩子也会再次治愈我生活的创口。
6年前的第一封信,6年后的“第一封信”
2017年4月,我收到第一封来自通信孩子的信。当时的我,会对孩子不符合我心中的预期而慌乱;会对孩子表现出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而焦急;会苦恼孩子说的“家庭很困难”是不是需要安慰的信号;会过于感同身受孩子与好朋友的矛盾,想急于给出一个快速有效的办法。所以在当时,我是有点手足无措的,印象里还找好朋友一起讨论了回信的内容。
但如今再看一遍当时的信,我终于明白:以上的担心或者疑虑都不是必要的。
6年过去,当我重新阅读这一封信时发现:孩子写这封信,更多地不是寻求解决方法,而是寻求认同。她会在介绍完自己的家庭后问我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是农村的,问我的好朋友“也”会不理我吗。
既然孩子写信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认同,那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出口,让他/她的想法得到支持。每一封回信的时间可能长达一个月,那么孩子写信时的烦恼或许在收到回信时就已经解决,如此看来,解决方法只是其次,而回信中那些暖心和支持的话语,才是孩子之后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自信坚定的存在。
2023年3月,我收到了第二个孩子的第一封来信,和6年前一样的是,我依旧满怀期待,发自内心的开心。不同的是,此时的我没有了手足无措,取而代之的是平和。我不会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像认识多年的人缓缓说出自己的近况。
就像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一样,即便是在未来的时空,那一封封信也没有改变终要发生的事,那都活在当下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陪伴、倾听、做一个树洞、在孩子需要时分享经验。我们常在居高临下的态度给出建议,那么自认为孩子需要帮助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不平等呢?基于自己的价值观盲目给予所谓的帮助更是不尊重的表现。
我想,我真正做到以平等的视角与孩子对话,花了6年时间。
蓝信封通信大使八字真言:平等、尊重、陪伴、分享。
—END—
文/18T&31T通信大使李琪
编辑/大婷
图源/蓝信封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