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了解蓝信封月捐计划
视频里的女生叫张家慧,12年前是蓝信封的通信孩子,现成为蓝信封的全职,负责蓝信封大使咨询岗,为通信大使社群提供专业的咨询渠道。
去年9月,实习生岗位的同事菁云让我们提供一句话来向实习生介绍自己。我当时想了好久,我应该怎样来形容自己呢?我看着在办公室讨论得激烈的伙伴,不由得发出了一句对自我的质疑:“怎么办?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介绍。”
“很简单呀,你上过央视心理访谈节目,这就很有代表性了。”
是啊,上过央视节目,这多难得呀,可“上节目”的一瞬只是代表了部分的我。
从通信孩子变成通信大使再到成为蓝信封全职,我被蓝信封邀请过,也被蓝信封“拒绝”过,这12年里所发生的故事,才蕴含着完全且真正的我。
与蓝信封相识的第1天 我曾经是通信孩子
我的家乡在广东河源一个偏远的农村,它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凤安。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时光,我都是在这个小乡村里度过的。
▲ 家慧儿时生活的小乡村——凤安
2011年的夏天,正在上初一的我,看到校园里闯进了一群身穿蓝色衣服的人。他们的蓝色衣服上有两个轻轻触碰在一起的手掌,他们拿着信封,准备在学校里开展了一场关于“书信”的活动。
从来没有和别人写过信的我感到很好奇,当然也有一些不相信:我真的可以跟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信吗?我能够写些什么呢?
直至我在活动中和这一群亲切、耐心的蓝信封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后,我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或许会有改变发生。
当时和我写信的是一位来自中山大学的姐姐。与我现在听到过的很多通信过程相似,我会在信里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到分享自己的生活,到在彼此的书信空间里做一个可以撒娇、可以不懂事、可以全然倾诉的孩子。
我也在信里愈发地感受到通信姐姐的陪伴和鼓励。她让我看见了小乡村以外的世界,也让我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可以成为那个更加自信,更加优秀,更加独特的自己。
高中的时候我考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当时我的理科比较薄弱,对于未来也没有很大展望,父母的期望也只是“你尽量不考民办,学费太贵了,爸爸妈妈还要供弟弟妹妹上学”。但是我时常会想起来自中山大学的姐姐,距离高考越近我也越期待自己能够考到一所好一些的学校,尽可能再好一点。
可能我确实有一点幸运爆棚,我高考那年是第一年改革考全国卷,我也像黑马一样考出了整个高中时期里最好的分数,虽然远远够不上中大,但是也幸运地来到了广州大学,能够重新与蓝信封相遇。
与蓝信封相识的第2190天 我成为了蓝信封的“女明星
高考结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暑假,我打开电脑,在屏幕上敲下了五个字“蓝信封行动”,点击报名成为通信志愿者。
与现在不同,2016年那时想要成为正式的通信大使还要去中山大学线下面试,就连配对通信孩子也是在线下进行的。当时面试时,我介绍自己是6年前的通信孩子,整个场子都“炸”了,他们围着我问了很多我作为通信孩子时的事情。我一一回应着,所有的关于蓝信封的记忆都如数家珍,原来我也能够带给别人力量与正向影响。
在那之后我开始频繁出现在蓝信封大大小小的活动,也算是蓝信封的一个小小的“女明星”了吧。
▲ 家慧出席的蓝信封8周年庆
但我其实是一个很不爱拍照也不希望受到很多关注的女孩子,对于汹涌的热度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我会感到压力和惶恐。可我很希望,自己的“特殊身份”能够感召身边的人成为蓝信封的志愿者,就好像我曾经说过的:“一封信的作用,可以很大。”
2020年8月,玛丽在微信找到我,她说央视心理访谈邀请蓝信封参与节目录制。那时的我刚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其实从确定心意再到请假调休,我一共就用了不到12小时,然后才跟我的爸妈提了一嘴,我要去北京录节目了。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主角是蓝信封,我是蓝信封的成绩单,简单纯粹的初衷让我在录制节目时没有任何压力和恐惧,阿果主持人和马老师循循善诱、亲切近人,旁边还有一起为蓝信封代言的小华。我觉得那时的我轻装上阵,一身轻松,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或许已经没有那时的心境,只能感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个时候我都还算勇敢地接住了大大小小的考验和挑战。
不知道其他人上完央视回来是怎么样的,反正我是有一种“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感受。或许我还是有一些不自信,大家看到的电视上的我太正面了,有很多好的品质,实际上我也常常把我妈气的跳脚,还要为我挑食着急上火。
但正是在央视上的表现,我的父母开始对我改观,原来我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优秀,也让他们自豪,他们也非常认可蓝信封对我的影响和塑造。或许我最开始成功的影响不是变成了蓝信封的“招牌代言人”,而在于我的弟弟妹妹。爸妈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在他们的教育和支持下,我考上了广州大学,妹妹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最小的弟弟也已经在去年参加高考,成功通过招飞考上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而我们最初也只是三个很普通的留守孩子。
▲ 家慧和弟弟妹妹的合照
与蓝信封相识的第3285天 我遭到了蓝信封的“拒绝
从央视回来之后生活很平静,我按部就班地工作着。但这种平静仅限于表面。
我回想起在录制节目之余的小插曲——我第一次提出想来蓝信封当全职。当时我跟小华半开玩笑地说:“小华,要不我去蓝信封工作吧。”
小华当时没有任何鼓励、喜悦、期待的情绪,反而是冷静地说:“现在时势不好,你有一份工作做着先,不着急。蓝信封还不适合现在的你,很辛苦。”
原本不坚定的我也是这样被他“吓”退了,其实我知道自己也有着大部分应届生所有的迷茫。对小华的这番话我有所畏惧,也暗暗有着一股不服气,我才不怕吃苦,来自农村的孩子天然有一股韧性。只是第一次我选择了退缩,加入蓝信封的念头暂时被悄悄按下,藏起来了。
日子悄悄走过,直到2021年1月,我已经忘了是谁告诉的我节目已经播出了,本想悄悄略过,但是奈何央视名头太响亮,一传十十传百,事情还是迅速在我的朋友圈传开了。
▲ 滑动查看家慧在朋友圈发表的感想
其实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回应众多的夸奖和赞美,我觉得⌈家慧⌋真的好普通,我似乎没有值得拿出来讨论的事情,我之所以是现在的家慧,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遇到了蓝信封。
“我其实什么事都没做,我也不知道未来该去向何处,我已经长大成人,但是我还没找到我自己。”这也是毕业后的两年里一直藏在我心底的声音。
毕业后两年的时间里我一共经历了两份工作,工作不难,但是太消磨意志,找不到前进的方向,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真无趣,所有的时间除了悄悄溜走没有任何意义。
我一向不是个勇敢的人,但是如果生活逼着你不得不去做的时候,人才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这个时候我很感谢我的妹妹,在我每次深夜跟她倾诉苦闷的时候包容我,接纳我的情绪,她直接将蓝信封全职招聘的信息发给了我,并说出了最重要的那句话:“你去蓝信封吧,我觉得你在那里会快乐。”
▲ 家慧和妹妹的聊天
那个时候我的感受是,闷热的夏天来了一场暴雨,乌云飘过后我看见了晴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迎面拂来,她的话也好像打开了两年前在我心里被藏起来的盒子,于是我觉得,如果我要奔赴蓝信封,那么就是现在。
与蓝信封相识的第4015天 我终于没有被蓝信封“拒绝”
从不坚定到坚定我花了两年时间确定,而此时的我却有了很多顾虑,莫名产生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受。我不停在反问自己:我该怎么证明我的坚定?蓝信封真的需要我吗?我不想打感情牌,除去我特殊的身份我还有什么值得蓝信封选择我?一个普通重本、非专业对口的普通人,在此之前我也只是成为了蓝信封的通信大使而已,比起妹妹和朋友对我的笃信,我更多的是忐忑。
申请成为蓝信封的全职除了投递简历,还欢迎写自荐信。我的简历实在不甚出彩,于是我花了两周思考并准备了我的简历和两千字的手写自荐信。怀着万分忐忑和期待的心情,我提交了简历表单申请。
从一个通信孩子到想要成为蓝信封的工作人员,我经历了将近12年。
最后一轮面试,我需要再次直面小华。小华反复强调了蓝信封团队很优秀,我已经比别人起步晚,也没有专业背景支持,能扛下来前三个月的试用期吗?我能不能顶着压力前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还是被其他同事的优秀打击到,黯然退场。他还开玩笑道:“万一你在这工作得不开心,觉得蓝信封与自己的期待中不一样时,会不会和我们闹掰,央视的视频也不让我们用了哈哈。”
我觉得他还是保持两年前的心态,想要“吓退”我。但这一次,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笃定,心里那个不服气的、坚韧的小小声音说:我会用全部精力和努力去做好。
这一次,我没有被蓝信封“拒绝”。
与蓝信封相识的第4380天 12年前与12年后的时空交汇
2022年8月,我终于以蓝信封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了项目地的家访中。曾经的通信孩子要去见其他的通信孩子了,我很难描述那个心情,但更多的是信心满满,我自认为有与弟弟妹妹相处的经验,也有过留守孩子的心情,我想我应该能够很好倾听孩子,获得她们的认可和喜爱吧!
谁曾想,社牛的家慧姐姐“惨遭滑铁卢”。我家访到的是一个话很少,甚至对我们的到来似乎有些失望的孩子。
我记得我问了这个通信妹妹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手机了,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她说想要联系自己的通信哥哥姐姐,包括她也表示以为是和自己通信的姐姐要来,她才答应的家访。
结束回去的路上我是略微受挫,我觉得自己是失败的:这大半天的相处我很费劲,妹妹也不和我互动,唯一的提问也就是了解了我们各自在蓝信封负责怎样的工作内容。带着这个小遗憾和疑惑我结束了第一次的家访。
可是啊,公益就好像是冲着山谷大喊我爱你,然后山会给你回音。这个孩子找到我曾经提到过的可以联系蓝信封的窗口,给我们发来了留言。
她的留言给予我巨大的冲击,我只能单调地表达为我真的很受触动,然后热泪盈眶的场景还被传播组的伙伴录下来,不知道这个素材现在在谁的手机中。后来妹妹还主动询问是否可以与我保持联系,我们添加了微信,她时常给我报喜,也会跟我寻求意见。
这个时候我的遗憾完全消失了,同我一样,通信孩子不仅喜欢通信大使,也同样喜欢蓝信封。即便我们未曾见面,只要项目地的孩子们一看到印有“蓝信封行动”大logo和字眼的蓝色队服,他们都会惊讶地停下来问:“你们是蓝信封的哥哥姐姐吗?”
他们让我想到了那个不爱拍照的自己,在那之前还不善表达的我其实也没有拒绝任何一次蓝信封的拍摄邀请,只是因为我们都完全清楚,这群穿着蓝色衣服的人,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收到来自远方的一封封蓝色信件。
写到尾声我在想,家慧的故事要怎么收尾更好?我希望家慧的故事给到大家怎么样的启发?我想起了今年年会结束时我和老封子豆西的聊天,豆西感慨道:“要遇见多少万个通信小朋友才出一个家慧(完完整整从通信小朋友到大使到全职),对的人总会相遇,希望这个温暖一直传递着。”
我那时回复豆西说:“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家慧⌋很棒,参加完蓝信封能够更快乐生活、普通的⌈家慧⌋也很棒。”
这才是我来蓝信封一年后最大的感触。
在自荐信中、面试期间和试用期的指导人双周谈话时,我都反复提到我加入蓝信封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因为觉得蓝信封是我的备胎,退无可退的选择,我希望在这用我的力量做自己能做的事,也看见自己的价值,我并不伟大,我也不高尚,相反我很自私,我只是想证明我对这个世界有意义,同时也在找自己。而我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慢慢看见我的意义,我也发现曾经我的期待在慢慢实现。
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看到有希望。我常常感慨,蓝信封“太吃亏”了,心理陪伴项目见效慢、时间周期长,书信更多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蓝信封创办到现在15年,家慧从一个通信孩子成为一个全职花了12年。
但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我相信还会看到更多“家慧”,我是特别的,不是个别的。很开心去年我们已经遇到了小乾——我们的通信孩子,去年刚参加完高考暑假期间从四川跑来广州当我们的暑期实习生,目前是我们的高校召集人(四川农业大学)。
同时我很庆幸,庆幸蓝信封的人还在坚持,坚持等到了我长大、并成长为更好的人与大家相遇,接下来这也是我们继续会做的事情,继续服务更多通信孩子,一边陪伴他们成长,一边等待与他们重遇。我也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通信孩子能够来到我们面前,跟我们说一声,“我长大了,我来找蓝信封了。”
⌈家慧⌋还有很长的故事可以讲,也欢迎同样有志于长期公益事业的伙伴,和我一起见证更多孩子的12年成长之路,与蓝信封并肩作战。
.
– END –
文/蓝信封全职 罗菁云
编辑/大婷
图源/蓝信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