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陈燕萍
2022年秋季卓越乡村召集人
发布传播作品23则,点赞量累计600+
我打开手机,惊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有电话、微信APP的人了。抖音、小红书、微博……我翻看着一个又一个社交内容软件里,自己写下的字字句句,发布的每一条作品,尽管阅读量不是非常高,但却是这个时期的自己的一个映照:我似乎对招募数据变得没有这么敏感了,所谓的‘数量面子’也不过是一场空,自我输出的内心焦虑罢了,我更愿意去相信每一份真心与善意。
。
我长久地舒了一口气,还好,在这条公益传播之路,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书信,我尝试寻找答案
每次收到孩子来信,我都十分欣喜颜开。
都说信息时代节奏太快,但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能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去陪伴分享,的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即使隔了很长时间再次打开每一封书信细细阅读,我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心情,是忧愁困惑时的柳岸花明,是失意时的一抹甜蜜,是伤心时的一剂良药,亦是成长时的一种收获。
历历来时路,回头看这一封封往来的信,原来是它们,给我浮躁的心,安了一颗定心丸。
▲通信妹妹给燕萍制作的惊喜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在诗里这样写道,陪伴就是如此简单且美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开陪伴。
远方的乡村孩子们,由于缺乏亲情上的陪伴,鲜少有情感上的交流,在青春成长的关键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而蓝信封带着这份最简单的陪伴,来到他们的身边。孩子们在这份陪伴的情感中去发现、去拥抱,去探寻一个个更加鲜活、更加完整的生命。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原有的通信经历上重启我的书信之旅,换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去勇敢地做一次自己想尝试的事情,也许时间会告诉我不一样的答案。
。
试试就试试
一天晚上,我正在刷手机,看到了蓝信封邮筒推送的一篇招募文,“认领一所家乡的项目学校”,这几个字赫然印入眼帘。“我的家乡会有蓝信封的项目学校吗?我有机会‘认领’吗?”,我这样想着,并继续往下看。“如果你是一名想振兴家乡、热爱公益的青年人……”
“如果你有自媒体运营经验……”
我心里一边默念着,一边翻看我的手机里有的交流软件:电话,更具社交属性一点的就是微信了。
“或许我可以借助一下校内线下招募的机会拓展线上招募渠道。”
我坐在寝室的椅子上,望向阳台外,又转过头来,轻轻叹了一口气。我作为学校旧校区的最后一届学生,已经没有师弟师妹继承我曾经打下过的社团“江山”了,更别说线下招募的机会……
我锁上了屏幕,轻轻地放下手机。那个填写了一半的报名表就这样躺在了我的手机里。
我有什么呢?
我就只有在前期通信一年中积累下来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公益热情。
8月18日的中午,手机上突然发来了一条信息:“燕萍,邀请你报名成为蓝信封的乡村召集人呀!”是媛悦(蓝信封全职)发给我的。
可我要以怎样的身份来参与呢?
是一个没有网感的小白?
还是一个仅有一丝丝公益热情的人?
我久久没有回复媛悦的信息,想拒绝但又不舍错过,这心动而又迟迟犹豫不决的狼狈样真让自己讨厌。
我拿了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每所学校的招募人数指标有可能招不够;自己的圈子资源也有限;无法坦然公开社交平台……
我忍不住又打开了那个写了一半的报名表,硬着头皮报名了,我对自己说:“就试试看,不行的话再另当别论。”
。
零基础传播带来的“尴尬体验”
“我没有做过视频怎么办?”
“可是我的账号是新开的,还没有多少个粉丝呀……”
我才发现,原来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公益传播才去注册的社交平台账号,并开始做书信传播,渐渐地我才放下悬着的那颗心。
我在前置摄像头前,有些不自然地拍下了第一个视频。
“大家好,我是陈燕萍……”
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件大事。
九月公益月初始,在乡村召集人传播培训课上,很“荣幸”的,我的第一个视频大作就给大家当了反面教材,并且把所有的雷都踩了一遍。
“课件里的那个人是我吗?”我直直地盯着屏幕,一度以为自己看错人了。
▲乡村召集人传播培训课上,正在播放燕萍的视频
“不确定,再看一眼。嗯,确实是我。”
我太尴尬了,恨不得把自己裹住不让任何人发现。
我安慰自己,我只是“厚着脸皮”开始了我的第一步宣传,恰好踩中误区而已。
令我意外的是,发完作品后,公益日那几天我发现真的有人会留言,询问是否能参加这个活动等,突然发现传播好像也没有这么难,有问题就解决,没准多试几次,我就又能支棱起来了,传播技术可能也有长进了呢,万一哪天还有人报名参加并且配对成功呢,我的招募数据岂不是又能多增加一个名额?
▲有同学和网友通过燕萍的视频了解到蓝信封
种种幻想下,我发现传播也没那么“尴尬”了嘛,于是我开始期待次月即将正式开始的传播之旅。
。
我看起来像“传销”
每个周一,我都期待着通信大使招募数据的更新,但我又恐惧着。
从0到1不难,但从1到100,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对比基本招够通信大使数量的伙伴,我那屈指可数的招募数字让我甚为惭愧,毕竟做书信传播已经半年了,而我迟迟还在原地踏步,一股强烈的自责感让我想要做最后的挣扎。
在23年春季开学的前几天,我就急忙向部门留任的师妹介绍蓝信封,同时还表达了一下我的小私心。
“师妹,我可不可以向你们部门的干事宣传一下蓝信封的书信项目呀?”
借着“部门师姐”的身份,我短暂地借用了一下部门工作群,厚着脸皮向小干事们宣传,将招募链接、二维码、问题解答等抛出。
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在群里发送“传销”信息的人,轰炸式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虽然报名的人不多,只有两三个,但对于我而言已经是莫大的慰藉了,我不奢求能全员报名通过,而这份信任与满足感,已足够。
过了一段时间,我来问师妹:“大家的书信考核进行的怎么样啦?”
“他们已经通过审核啦,等待孩子的第一封信。”
我仿佛得到了救赎,报名的几个人都通过了,并且她们即将拥有远方的弟弟/妹妹。
也许是在这时开始,我似乎对招募数据变得没有这么敏感了,所谓的“数量面子”也不过是一场空,自我输出的内心焦虑罢了,我更愿意去相信每一份真心与善意。
。
陪伴你,一直到故事给说完
在结业会之前,建晓让我们确认下自己发布过的作品数量。我打开手机,惊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有电话、微信APP的人了。
抖音、小红书、微博……我翻看着一个又一个社交内容软件里,自己写下的字字句句,发布的每一条作品,尽管阅读量不是非常高,但却是这个时期的自己的一个映照。
▲燕萍发布过的部分作品
以前的我很容易多愁善感,甚至遇到点事情就容易情绪化,甚至过度自责,久久不能释怀。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我想要克制自己放下、平视一切,千万不能和自己斤斤计较,这样只会越陷越深。
我就这样不断地内耗自己,局限自己,狭隘自己。
而做书信传播的这一年,从不愿社交、畏惧社交到敢于打破自我去主动社交,这个转变是很值得享受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会成长的过程。
这一年遇见的人和事、这一年倾听的故事、这一年的参与感受……足够让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去热爱所有与我息息相关的事物。
这些息息相关还包括,一起共同“作战”的乡村召集人们。
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从尝试报名,到忐忑录制,小心成文,再到紧张的书信公益传播过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羁绊,看似只是一个视频、一个图文这样简单的任务,却充满了传播的热情与公益的力量。
通过自己的行动,连接通信孩子与通信大使,或许会为孩子的成长道路照亮一段前行的路,想想就很美好,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在蓝信封,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一直在互相鼓励坚持,数据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们坚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开始以乡村召集人的身份在这个书信项目中不断地介绍自己,开启新的篇章,月捐活动、夏令营活动、青领课程、书信探访活动等等,每一场我仿佛都行走在别人的书信故事里,听见不一样的声音,共鸣不一样的感受。
每一段紧密的连接还在延续,每一个温暖的故事仍在续写。黑暗中的夜晚,总会迎接黎明的到来,即使我们在某个时刻感到迷茫和失望,我们也要相信,天总会亮起来,在坚持中,找到内心真正的答案。
回顾每一次的来信与回信,这都是通信大使与通信孩子之间的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感到迷茫无助的时候,白纸黑字里的一字一句便成了最大的慰藉。想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我所牵挂的人,内心就有一种特别的充实感,在陪伴他们的同时也能得到成长和幸福,未来,我会珍藏这份美好,继续传递温暖与爱。
歌词中的“未来多漫长,再漫长,还有期待,陪伴你,一直到故事给说完”亦是如此,长路漫漫,很幸运,大学的四分之三都与蓝信封一起走过,期待未来还能一起走过很多很多年~
如果你也想成为陪伴者,那么欢迎你写下故事,说出故事;也欢迎你成为蓝信封的月捐人,让更多乡村孩子的心声被倾听,为他们送去支持与陪伴。
,
。
我们始终相信,不冷漠,了解他人,反思生命,起而行之,方乃青年!
.
—END—
文/蓝信封乡村召集人 陈燕萍
编辑/加一
图源/蓝信封行动